家长吐槽:小学生作业怪又难,为何最终都落到家长肩上?
如今不少家长感叹,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起,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就常常令人咋舌,而且有些作业会很奇怪,小学生根本没有能力独立完成。
从扎非遗手工灯笼,到用各种废旧材料缝制衣服、搞小发明、画手抄报,不少妈妈仿佛就被迫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问题在于,这些本该是学生完成的作业,为何最终都落在了家长肩上?更有一些作业,名义上是给孩子的,结果却让家长倍感尴尬。
为了配合教育,有时连形象都不得不牺牲掉,自家隐私在同学家长和老师面前,暴露无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小学生画“妈妈睡姿”走红,老师:想象力可以丰富一点,别太写实
相信很多家长小时候,都遇到过老师留的作文,要求写自己的家庭成员。这个时候是最暴露家庭情况的,学生不会撒谎,甚至还会把实际情况夸张处理。
美术老师也学会了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妈妈是怎么睡觉的,把妈妈的睡姿画下来,看看谁画的好。
其实这个还有些恶趣味,妈妈的睡姿是个很隐私的事情。如果睡衣穿的清凉,可能还会被误解,但不管怎么样,作业留了学生总是要完成的。
于是就有了这些奇奇怪怪的画,有些妈妈睡觉睡的张牙舞爪,有些睡的歪七扭八,很少有十分端庄的睡姿。
不知道妈妈们看见之后,会是什么心情。反正老师是看的很开心,也不怪家长抱怨作业发明者“太缺德”,这确实让人很没有脸面。
画中的妈妈们,有的头发潦草如杂草,脸上痣点清晰可见。那些家长会上光鲜亮丽的母亲,在自家床榻上仿佛变了个人。
更有甚者,被孩子精准捕捉到穿着睡衣、头发蓬乱抱着手机的形象。这本是家长辛劳一日后常见的放松状态,却未料孩子笔下毫无“美化”。
更有学生“买一送一”,把酣睡的爸爸也一并入画,大有“要丢人全家一起”的架势。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关键在于,布置作业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谁是作业的主体。不然就会事与愿违。
作业主体很重要,老师不能走偏了路
有些老师会留一些学生没办法完成的作业,美其名曰亲子作业,要增加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但若作业要求远超学生能力范围,却还指望他们从中受益,结果只能是家长代劳。这非但毫无教育意义,反会招致更多怨言。
曾有一例反面教材:老师要求家长必须亲手一粒粒数出一千粒米,拍照上传限时查验,美其名曰锻炼孩子数数能力。
可这分明是在考验家长的耐心和精力,忙累一天还要受此“酷刑”,实在看不出对学生有何裨益。结果老师在验收的时候,还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称重的方式,嘲讽了家长一波。
另一方面,老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仅凭个人感觉,还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确保孩子学有所得的同时,应主动了解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所需时长、承受的压力,以及家长实际参与的程度。
据此不断调整优化,积累经验,使未来的作业布置更趋合理、更有实效。至于这些涉及到家长隐私的内容,还是尽量不要公开出来。
虽然看起来不伤大雅,但当事人可能不这么看。我们不认识家长本人,觉得就是一个笑话,但家长的亲朋好友,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