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美国工厂:投资 650 亿美元,耗时四年,为何一颗芯片都没造出来?
投资650亿美元,耗时四年,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一颗芯片都没造出来。当初有多雄心勃勃,如今就有多辛酸落魄。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说台积电赴美,将成为本世纪最大的笑话呢?
不知不觉之间,台积电赴美投资已经快4年了。当时的特朗普政府在大选期间,为了提高支持率,一再要求台积电投资建厂,并将厂址放在了选票资源丰富的亚利桑那州,其目的不言自明。
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2020年5月,台积电正式宣布,将在亚利桑那建厂,总投资额高达650亿美元,一出手就如此阔绰,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方直接投资项目。
台积电美国工厂,初期规划一共建3个。到了2022年,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当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专程出席了工厂迁入仪式,并在讲话中表达了对“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乐观预期。直到这个时候,台积电在美国投资的事,似乎一切都还算顺利。
但是,谁也没想到,近日突然有美国媒体抖出一记猛料,称该工厂4年来,竟然连一个半导体产品都没生产出来。颗粒无收的结果,与当初风风光光的建厂,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打脸台积电,也打脸了拜登。
据称,台积电在美国的第一座工厂,原计划生产5nm芯片,并于今年实现量产,可如今,量产时间已经被推迟到了2025年。相应的,第二座3nm制程晶圆厂的开工时间,也从原计划的2026年,推迟到了2028年。至于第三座工厂嘛,目前连影子都还没有,只停留在规划阶段,也就是,还在想象中。
那么,台积电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人才短缺,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台积电之所以能在台湾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拥有一支庞大的、技术精湛的工程师队伍。
然而,在美国,这样的专业人才资源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全美半导体行业,只有40万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各半导体巨头中,根本难以满足台积电新工厂的需求。
此外,除了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也是一道坎。半导体制造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极高,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才,在美国市场上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台积电不得不将台湾的部分工程师调到美国工厂。据称,首批300人已经到位,而最终的目标多达3000人,占台积电1.8万工程师队伍的17%,每6个人,就有1个要被调往美国。
其次,文化差异,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在如何对待工作上,双方认知大相径庭。包括台湾员工在内,整个东亚人都习惯于一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班是家常便饭。
而美国员工则不然,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和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平衡,也就是赚钱其实还是次要的,工作上怎么舒服怎么来,加班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台积电的管理风格强调严格、高效和执行力,这种风格在亚洲文化背景下被广泛认可。然而,在美国,员工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
这导致了双方总是出现分歧,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甚至台积电管理层不得不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调和这种矛盾,但即便如此,也很难完全消除隔阂,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最后,成本高昂,也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比如,当地规定,必须使用美国的钢材,才能获得运营许可证,但美国的钢材价格,普遍比国际均价高出好几倍。再比如,为了环保,台积电在当地只能使用清洁能源。这些额外成本,让台积电支出大幅增加。
有人会说,美国不是有补贴吗?不错,当年,美国为了吸引半导体企业投资,的确承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但每年才给20亿美元,而且还是很多公司抢,这种补贴相对于成本的上升,简直是杯水车薪,况且,政策在执行中还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台积电实际获得的资金,要远低于当初的预期。
目前仅一期工程,前期就已经投入了400亿美元,占到投资总额的62%,这样看来,三期工程全部下来,650亿美元的投资肯定不够用。
不过,以上都是表面原因,还有一个背后的原因,就是台积电被美国政治所裹挟,成为了牺牲品。
美国极力拉拢台积电,真正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一方面,是想加强对芯片产业的控制,同时弥补自身短板。另一方面,是想将台积电强行拉入美国的供应链体系,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最终维护其科技霸权。
特朗普更是直言不讳的批评台湾,称其夺走了美国的芯片产业。可见,美国的政客们连装都不装了,直接摊牌了。
这两年受到美国的政治裹挟,加上出师美国不利,台积电的未来有些堪忧。好在台积电留了一手,将最先进的1nm和2nm的芯片工厂选址留在了台湾。
但是,美国对台积电的压榨不会到此为止,还会继续,直到在美国生产最先进的芯片为止,妄图用“切香肠”的方式,一步步将台积电的技术、人才、设备等,统统都收入囊中。
台积电凝结了台湾几代人的智慧和努力,如今却被美国压榨、欺负至此,实在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无论是台积电,还是台湾,在美国面前都显得那么弱小,根本无力招架。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有了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台积电乃至整个宝岛,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