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明确机器人赛道定位,Jetson Thor成机器人最强大脑?

AI世纪 2025-08-27
算力 2025-08-27

机器人的“新大脑”

在机器人赛道上,英伟达的定位很明确。“我们自己并不制造机器人,而是通过计算平台,支持机器人生态中的企业构建他们的机器人。”英伟达机器人与边缘计算副总裁Deepu Talla在沟通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Thor就是直接装入机器人的芯片算力产品。系列从2014年就开始迭代。在边缘终端运行实时机器人应用,需强大的AI计算能力和内存,以处理多个传感器的并发数据流,因此系列随着架构更新持续提升性能。

Thor堪称当前机器人的“最强大脑”,它能够把“大模型+实时传感+控制”整合到边缘。基于 GPU和128GB内存, Thor带来高达2070 FP4 的AI算力,可在机器人本体上并行运行视觉—语言—动作(VLA)等多模态模型,显著降低云依赖与往返时延。

这也意味着,搭载 Thor后,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将更进一步,能够高效应对代理式AI、高速传感器数据处理、通用机器人任务等复杂应用场景。

面向开发者,英伟达不仅有 Thor模组硬件,还有一整套软硬件生态。 Thor模组支持运行完整的 AI软件栈,基于此开发者可部署各类应用,例如,可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操作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基于多摄像头流数据、为外科医生提供指导的智能手术室系统。

通过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模式,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构建起竞争壁垒。这一策略与英伟达通过CUDA技术和GPU芯片建立AI产业领先地位的路径高度相似。通过提供全面的软件工具链和硬件支持,英伟达不仅巩固了其市场地位,还为竞争对手设置了很高的进入门槛。

目前,头部机器人企业都和英伟达进行了合作,比如银河通用的G1 人形机器人,就是首批搭载 Thor 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在工业码垛、拆垛及物料箱搬运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流畅性与作业速度。

除人形机器人外, Thor还将为各类机器人应用提速,包括手术辅助机器人、智能牵引车、配送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及视觉AI智能体等,能在边缘端为规模更大、复杂度更高的AI模型提供实时推理能力。

“物理AI”雄心

“物理AI”是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叙事,让生成式与推理模型不仅理解与规划动作,更要在真实世界执行。

围绕这一目标,要推动机器人落地,英伟达提出必须构建三类计算机:一是嵌入机器人本体的计算机,例如人形机器人搭载的 Thor;二是AI工厂计算机,用于在部署前通过DGX、HGX系统处理海量数据、训练模型;三是仿真计算机,通过物理定律生成数据并提前测试机器人,测试速度可快于现实时间。

Thor正是把算力能力从云端下沉到机器人本体的关键一环。英伟达与仿真模拟技术副总裁Rev 谈道:“机器人往往在现场实时运行,需在紧凑的循环内完成计算,电力有限,因此要尽可能降低功耗以延长电池寿命,同时还要考虑散热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他特别强调, Thor与之前版本最大的不同是,现在具备了足够的计算能力,能够运行更大、更强的神经网络和模型,支持更复杂的推理任务。此外, Thor拥有更大的带宽,能更快地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大量信息,使机器人可以快速反应,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高速移动和操作。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 Thor能够在机器人本体上并行运行多种生成式与策略模型,支撑复杂任务切换和人机交互,其意义在于把机器人从“会看、会说”推向“会想、会做”。这意味着机器人向通用机器人目标更近了一步。

从商业角度看,这也被解读为英伟达的新增长曲线。虽然眼下通用机器人仍处在产业化的早期阶段,落地面临周期长、成本高等挑战,但资本市场普遍认为,这条赛道具备长期潜力。

集邦咨询表示, Thor的迭代,不仅是单纯的数字跃升,还帮助终端本体能即时处理庞大感测数据与大型语言模型,一定程度上让高阶人形机器人真正地看见、思考与行动。

可以说, Thor把“大模型的脑”装进“机器人的身”,并以统一软件栈与生态网络加速落地。这既是英伟达计算平台战略的自然延伸,也是黄仁勋“物理AI”愿景落地的一环。接下来,谁能率先跑通从小样本泛化到规模化部署的闭环,谁就有机会在通用机器人竞赛中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