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算力大会揭示算力流动误区及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AI世纪 2024-12-12
算力 2024-12-12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

关于“算力热”,要强调4个“不”

算力_力算是什么意思_力算科技

单志广 第六届中国算力大会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前段时间我在新疆克拉玛依参加会议,某运营商负责人听完我的发言后很惊讶,他说第一次知道算力原来是不可流动的。”在近期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算力大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决定将他长期以来观察到的、人们关于算力的认识误区总结并分享出来。

“‘算力流动’是一种比喻,不是严谨的科学术语,更不是客观事实,因为这无法在工程上实现。”单志广告诉《中国科学报》,当“算力不能沿着计算机网络流动”这样一个基本常识都被误解很深时,就会给行业发展乃至产业应用带来许多障碍。他认为,在“算力热”的背景下,厘清一些基础概念、找准算力建设关键问题格外重要。

关于算力的4个“不”

在这次报告中,单志广根据人们对算力比较常见的认识误区,强调了关于算力的4个“不”。

第一个“不”,即“算力是不可流动的”。算力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由计算机、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等承载,物理上不可移动,故而不可能沿着网络进行“流动”。

第二个“不”,即“算力是不能调度、并网的”。“‘算力调度’是一个缩略语,应该是‘算力任务调度’,能调度的是算力任务、算力作业,它们可以从异地调到算力中心进行计算。”单志广说,“省略成‘算力调度’会让非专业人士误认为算力可以像水一样进行资源调度。”同时,他认为,“算力并网”也是一种比喻,因为“在工程上算力是不能并网的”。

第三个“不”,是“算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如果没有应用的牵引,算力设施就产生不了任何经济效益。就像我们开饭店做好了饭菜,没人来吃、没人买单就没有收入。”单志广说。现在许多报告将算力增长与数字经济增长、GDP增长直接挂钩,但他提醒,“这是一种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单志广谈到,有人认为,西部或某些地方风光电便宜、煤电便宜,适宜变成算力、变成经济。“实际上,没有应用保障,算力设施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造成设施的空置和能源的空耗。”

第四个“不”则是“如果没有真实的应用需求牵引,就无须对算力设施进行普遍互联”。“‘超算互联网’是有价值的,因为超算大多是公益性、非竞争性的,且国家级超算设施资源有限,往往具有互补性,可以通过互联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化利用。但通用计算和智算存在商业竞争、经济利益是互斥的,除了同一机构等特殊情况外,基本上没有跨机构普遍互联的需求。”单志广说,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算力中心/设施进行分级、分域、分区的有限联通,从局域“网”向广域“网”有序拓展。

因此,单志广认为,所谓“算力网”,不可能像通信骨干网、铁路干线网一样形成“几横几纵”的架构,也不可能形成所谓“算力大通道”。“‘算力枢纽’严格意义上不是‘算力资源枢纽’,而应该是‘算力作业调度枢纽’。”

当下主流仍是“A数A算”

与算力相关的概念中,“东数西算”是绕不过去的一个。

“‘东数西算’经常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相提并论,但是我认为它们没有可比性。”单志广直言,“‘东数西算’目前是一种愿景,并没有真正实现,另外其与后三者在概念上有本质区别。”

单志广解释说,从目标上看,“东数西算”主要面向超算、智算进行任务调度和统筹,期望把东部地区的非实时算力需求以及大量生产生活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进行存储、计算并反馈,适用于视频渲染等对时延不敏感的应用。而对于远程医疗、电子游戏等实时性较强或对时延敏感的应用需求,就目前技术而言,本地数据无法搬到异地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东数西算”,本地计算的需求和体量更庞大。

“我们对‘东数西算’的定位要有更合理的认识。”单志广谈道,“东数西算”是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总体布局的一个子概念、子模式,该体系下既有东数西算,也有东数东算、西数西算,而且目前而言“A数A算”仍是主流。“东数西算是对本地计算、近地计算的补充和完善。”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数西算”?单志广认为,“东数西算”只有在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完成且建立起成熟的算力任务调度系统和机制时,才能实现基于业务、服务质量和成本要求的全网、实时/及时、动态优化调度,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东数西算”。但这一切尚未真正实现,“东数西算”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

关于“东数西算”的算力成本,单志广认为需要进一步精算。“从节能减排角度讲,‘东数西算’确有现实意义。数据中心建设在西部,有用电成本低、避免输电损耗、制冷系统能耗低、地价便宜等优势。但考虑到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从长远看,‘东数西算’节省的能耗是否能抵消建设成本,要做精算,而不是估算。”他说。

单志广进一步提到,“东数西算”未来的一个大问题是“数”与“算”的供需匹配问题,“供需匹配的重要性和难度现在被严重低估了”。

当下,由于数据类型多样、业务需求各异,业务层面上做好供需匹配和精准对接,解决谁的“数”由谁“算”的问题,并不容易。单志广认为,这种供需匹配可能需要在国家、地方、企业和业务层面等多层级开展面向性能、价格、效益等多方面的测算,进一步形成真正的应用需求供给和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对“算力热”的“冷思考”

单志广认为,当下“算力过热了”,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算力规划增速惊人。“如果按照几年内几十倍的算力增长,合不合理?有没有那么多真实需求?当前智能算力的59%都消耗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上,那么这个算力需求是否可持续?”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算力会不会从集中式、大型化、远程(异地)化思维转向分布式、中小型化、本地(近地)化。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如何实现算力供需平衡,避免算力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如何避免“算力热”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算力烂尾……

“当前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算力建设领域的关键问题,包括概念、路径、经济和产业等。”单志广说,“信息产业领域过去对许多新概念、新模式趋之若鹜,往往喜欢一哄而上,但到最后发展不好又一哄而散。因此,要以务实、科学、专业的精神,系统谋划,循序渐进,切实推动算力经济的高质、高效、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