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更新!全球AI百强发布,中国五款产品进前20,ChatGPT遇挑战
刚刚更新,全球AI百强:中国五款产品进前20,背腹受敌,氛围编程成黑马
机器之心Pro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08.2817:33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其实包括两个榜单——网页端+移动端,AI应用在两个榜单上的排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比如,能登上网页端50强,未必能够进入移动端50强;网页端排名靠前,移动端排名可能靠后。
风投巨头 ( a16z ) 第五版《全球前 100 大 Gen AI 消费级应用》出炉。
报告显示, 的 依旧稳居榜首,但 、xAI 的 Grok,以及 AI 等竞争对手正在快速追赶,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与此同时,中国力量强势崛起,多款 AI 应用不仅跻身榜单前列,并已走向全球市场。
本次榜单依旧覆盖 Web Top 50 (网页端)与 Top 50(移动端),两榜单共计 100 款消费级 AI 产品。
这已是第五次发布,横跨两年半的用户行为数据,从生态来看,趋势正在趋于稳固。
在网页端,仅有 11 个新应用进入榜单(主要依赖流量增长),低于 2025 年 3 月的 17 个新晋者。
而在移动端,新进入者反而更多( 14 个),这与应用商店对「 仿冒应用」的清理直接相关,为原创产品腾出了发展空间。
榜单由 a16z AI 专业团队与消费互联网团队操刀,数据来自 (网页流量) 和 Tower(移动端 MAU) 等第三方机构,而非内部估算,因此被视为相对客观的「行业晴雨表」。
过去几期榜单发布后,、The Verge、FT 中文网 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或引用,行业影响力可见一斑。
以下是本次榜单的核心发现。
中国力量崛起,面向海外输出
网页榜前 20 中,有三家主要服务中国用户,绝大部分流量也都来自中国本土。
另一现象则是出海制胜。
、、Kling(视频生成)、(图像生成)、 Pro(图像编辑)、Manus、 等产品主要服务海外用户。
尤其在视频生成领域,中国厂商更有优势,直到 Veo 3 出现,才首次打破这一趋势。
在移动端榜单中,这一现象更突出。50 强里有 22 款出自中国厂商(仅 3 款主要服务国内用户),大量集中在图片/视频领域,代表阵营包括:
谷歌:重磅布局
本次榜单,谷歌有 4 款产品首次独立上榜:
需要说明的是,这4款产品此前就已存在,只是当时没有独立域名,无法单独统计。本期 a16z 将它们拆分出来,才得以首次上榜。换句话说,如果过去就能单独追踪,这些产品早已进入榜单。
谷歌的全面上榜,意味着其 AI 产品矩阵正逐渐形成。
通用 LLM 助手:
谷歌、Grok 赶超
Vibe :
不是游戏,有了真实用户
开源社区如火如荼的氛围编程,也映射到了榜单中。
3月排名中,氛围编码才刚刚兴起——当时,只有 Bolt 出现在网页榜单上。现在,Bolt 掉到了边缘榜( Brink List ,甚至差点没入围!),而 、 则首次出现在主榜单上。
早期数据表明,用户黏性出乎意料。
信用卡面板数据提供商 Edge 的分析显示,某顶级 vibe 平台的美国用户群体,在注册后几个月内的收入留存率超过 100%。也就是说,即便有部分用户流失,整体用户群的月度支出仍在增长。
这一数据表明,vibe 不仅吸引新用户,还能推动老用户持续投入,显示出该赛道的长期增长潜力。
订阅用户最初的几个月内的收入留存情况,在初期展现了出色的收入增长能力。
此外,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构建并发布的应用,也带动了 和 自身域名的流量,与此同时,周边技术栈如 (数据库服务)也因被广泛采用而流量激增。
可以看出,vibe 领域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全明星」:五期连榜的 14 家公司
在五期网页榜中,有 14 家公司从未缺席,被称为 「全明星」,真实反映了消费者使用 AI 的多样性。
除了 (自力更生)和 Pro(未融资)之外,其余公司都已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很多人都曾好奇,这些拥有强大应用的公司是否都会训练自己的基础模型?现在有了答案——
5 家拥有自主研发的基础模型,7 家依赖开源模型/第三方 API,2 家为模型聚合平台。
有趣的是,尽管榜单覆盖范围越来越全球化,这十四家常青公司实际上只来自五个国家:
美国、英国( Labs、Veed )、澳大利亚( )、中国( Pro )以及法国( 、 )
下一批潜力股
a16z 还公布了 「边缘榜」(排名刚好在 100 之外的候选者):
这几家公司被视为值得关注的潜力股。
在上一期网页端 「边缘榜」中亮相,本期则成功破圈,直接跃升至第22名,显示出 AI 驱动的应用生成正快速崛起。
同时,移动端的 和 也从上一次的 「边缘榜」脱颖而出,成功进入本期榜单的核心排名,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赛道的活跃度与成长潜力。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