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偏远地区狂犬病肆虐,儿童死亡引防控思考
在拉丁美洲的偏远地区,一种致命的威胁正悄然潜伏在黑暗之中——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2022年4月至5月间,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Bertópolis市的村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疫情:4名原住民儿童因接触不明蝙蝠而感染狂犬病不幸死亡。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传统社区面对人兽共患病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关于如何有效防控这类疫情的重要思考。
狂犬病作为一种几乎100%致死的人兽共患病,每年在全球造成约59,000人死亡。尽管过去30年巴西在犬猫传播狂犬病的防控上取得显著成效,但蝙蝠传播的狂犬病却在亚马逊地区等偏远社区持续构成威胁。疫情的特殊性在于,这是首次在非亚马逊地区原住民社区暴发的蝙蝠传播狂犬病疫情,涉及到一个与外界语言文化差异显著的特殊群体——人,他们是米纳斯吉拉斯州第二大原住民族群,人口约2,500人,主要居住在5个保留地的28个村庄中。
为应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巴西卫生部迅速组建了由多部门专家组成的狂犬病工作组,采用"One "(一体化健康)策略进行综合干预。这一创新性的应对模式整合了人类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旨在通过跨部门协作解决人-动物-环境健康这一复杂问题。
研究采用了基于官方文件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工作组的行动记录和技术报告,对实施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评估。重点关注了疫情暴发后3个月和1年两个时间点的措施持续性和自我维持能力。数据来源包括人类和动物疫苗接种记录、环境检查报告、蝙蝠种群控制数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等。
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对村及周边3-5公里范围内的犬猫进行100%狂犬病疫苗接种;2)对接触者和全体村民实施暴露后和暴露前预防接种方案;3)采用含华法林的杀蝠膏对吸血蝙蝠(D. )进行选择性种群控制;4)对原住民社区开展文化适应的健康教育;5)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整合了卫生部、农业研究所、消防部门等资源。
人类健康干预措施
工作组迅速实施了暴露后预防方案,对43名接触者完成了疫苗接种,其中88%完成了14天方案。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作组对全部2,500名人实施了暴露前预防接种,覆盖率高达99.8%。这种大规模预防性接种在巴西原住民社区尚属首次。然而研究也发现,由于语言文化障碍和复杂的接种方案,部分接种者未能完成全程免疫,血清学监测也未能持续开展。
动物健康干预措施
在动物防控方面,工作组对疫情核心区村的84只狗和14只猫进行了100%疫苗接种。采用入户接种方式确保覆盖率,并特别培训了接种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特别指出,由于原住民社区中动物与儿童密切接触的文化习惯,动物接种对阻断传播链至关重要。然而,动物种群控制政策的缺失仍是长期挑战。
环境与蝙蝠控制措施
农业检查员团队检查了约100处住所,在距疫情发生地800米处发现了一个吸血蝙蝠母系群落。工作组采用选择性控制方法,对捕获的46只吸血蝙蝠背部涂抹杀蝠膏后释放,10天后通过观察蝙蝠粪便干涸情况证实了控制效果。这种针对性措施避免了对其他蝙蝠物种的影响,体现了"One "策略的生态关怀。
跨部门协作机制
研究特别强调了多部门协作的价值。米纳斯吉拉斯州消防部门的直升机支援确保了危重病人的快速转运,这一案例生动展示了政府各部门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协同效应。工作组还整合了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土著卫生特别秘书处等多方资源,形成了高效的应急响应网络。
评估结果显示,在疫情暴发3个月内,操作层面的应急措施表现出高度有效性。然而1年后评估发现,战略层面的措施如人类疫苗常规化接种、血清学监测等因缺乏持续性而效果有限;战术层面的环境监测和蝙蝠控制也未能持续开展。这表明虽然"One "干预在短期内能有效控制危机,但要实现长期自我维持仍面临挑战。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提供了"One "策略在传统社区应用的实证案例,证实了多学科协作在应对复杂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价值;其次,研究揭示了文化因素在公共卫生干预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语言不通的原住民社区;最后,研究指出了当前应急响应体系在长期可持续性方面的不足,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虽然并非所有措施都能长期维持,但在信任建立、社区参与和跨部门协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显著增强了这一脆弱卫生系统应对未来人兽共患病威胁的能力。这一发现为全球类似社区的人兽共患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到2030年消除犬传人狂犬病死亡"的全球战略目标。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评估主要基于工作组的行动记录,缺乏严格的对照设计。未来研究需要建立更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探索如何在资源有限地区维持"One "干预的长期效果。研究团队建议将人类狂犬疫苗纳入人的常规免疫计划,并建立持续的动物和环境监测系统,以预防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