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爆火的DeepSeek为何失宠?月均下载量暴跌原因成谜
大家还记得春节刚火那阵子吗?
感觉一夜之间,火遍全国,连我妈都开始遇到问题不问百度,先问它了。
很多律师伙伴,也好像由此打开了AI世界的大门,开始尝试用它帮忙写材料、查案例……
但最近,我发现,包括我在内,越来越多的伙伴并不爱用了。
这不光是一种体感,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联合推出的《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显示,第二季度的月均下载量暴跌5000万+:
如果数据更新到第三季度,我想,这个下滑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
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01表达格式固化,难脱“AI味”
偏爱用“1、2、3”、“xx:xxxx”的要点形式来组织答案。
这种格式对于生成简单的摘要或提纲或许有用,但对于律师很多文书写作场景、直接应用的角度来说,就显得“味道”太重了。
我们亲身实践下来,的AI味,是所有通用大模型里最重的一个。
这种“格式错配”和AI味道过重,导致很多场景下,几乎无法直接使用,律师仍需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指令调整和人工改写,大大削弱了AI作为“写作助手”的价值。
02引用来源受限,数据内容“割裂”
一个AI模型的回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喂养”的数据质量。
而的回答常常依赖于一些公开、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某律网、律某网或者网易、搜狐之类的网站。这些平台的内容往往是“快餐式”的,虽然覆盖面广,但普遍缺乏深度和严谨的论证,有时甚至存在错误。
与此同时,大量由资深律师、学者撰写的深度分析、办案心得、疑难案件探讨等高质量内容,常常沉淀在微信公众号、专业数据库等相对封闭的生态中。由于数据壁垒的存在,很难有效抓取和学习这部分精华内容。
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割裂”,导致的回答质量没那么好。
03缺乏多场景应用,失去独特价值
当下的AI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文本生成比拼。而在应用场景的广度上,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它面临着“全能型选手”的强势挤压。
以“豆包”为例,现在的豆包生态整合了AI生图、AI生成视频、AI播客乃至AI辅助编程等等多种场景应用的能力。这种强大的跨场景支持能力,极大地拓宽了AI的应用边界,让用户不用费劲心思地去琢磨修改提示词,就能让AI生成出很不错的内容。
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垂直赛道,也显得不够用。
比如在AI生图、生视频领域,有“即梦AI”“可灵”等这样更为精专的模型;而在法律场景的应用上,市面上还涌现出许多专为法律场景设计的垂直大模型和工具,它们在内容数据和场景适配上更具优势。
在这样的“双面夹击”下,的处境就略显尴尬:论通用性,它不如豆包等平台功能丰富;论专业性,它又无法与特定领域的工具相抗衡。
其曾经以文本为核心的优势,现在越来越显鸡肋,失去了独特价值。
04结论
其实,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贬低和diss 。
而是,作为一个长期使用AI的深度用户,我深刻地知道下载量的暴跌,其根本原因在于:AI迭代升级太快了。
它更像是一个缩影,深刻地提醒我们:AI的世界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永远稳坐王座。
而作为用户,咱们律师伙伴如果想要用好AI,就得始终保持尝试、保持学习、保持关注最新的AI动态,才能真正驾驭AI的力量,让其成为我们开拓案源、保证交付的助力。
当然,如果现在你还不知道法律人可以用哪些AI工具、可以用AI工具做些什么,我结合咱们法律人应用AI的场景,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放在《法律人工具使用场景大全与25大禁忌指南》里,你可以直接购买:
如果你想跟上AI迭代的节奏,了解AI的最新动态,并学会如何用AI赋能自己获客、挖掘私域案源,你可以加入来学习。
我们不仅有2天1夜的线下课,手把手教会你用AI做好这12件事:
还有全年12次的直播课和群陪跑,带给你最新的AI工具应用动态和方法:
感兴趣的律师,可以扫码联系芒芒了解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