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皇帝选继承人有多难?九子夺嫡、玄武门之变皆是例证
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便是如何选定继承人。以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为例,康熙皇帝在选择皇太子时一直犹豫不决,导致了各个皇子纷纷认为自己有机会继承帝位。最终,这场继位之争使得许多皇子死伤惨重,甚至有的被囚禁终老。对皇帝来说,若没有出色的皇子,确实是一种遗憾,但如果皇子太过优秀,同样也是一场灾难。更何况,皇帝作为人,也难以忍受自己的亲生子女为了争夺皇位而陷入刀光剑影的争斗之中,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在唐朝的初期,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激烈争斗让李渊身处两难境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玄武门之变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事情再拖延一天,李渊和李世民可能都会丧命。李渊虽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历史上却是存在感最低的开国君主之一。这个并非后人故意忽视他的功绩,而是因为他在建立大唐后,便开始沉迷于权力的平衡术。那时,李世民的才华过于显眼,这也使得后人谈及唐朝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李世民,而非李渊。这种现象也未必冤枉李渊。
李渊的权力平衡术究竟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不断地调和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力量对比。谁强,便打压谁;谁弱,便扶持谁。在唐朝尚未建立之前,这种手段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两个儿子争夺,最终无非是为自己打天下。只不过当唐朝建立之后,李渊依然采取这种方式,这让两个儿子心生不满。真正的权力平衡术,不仅要让李建成与李世民保持平衡,更要让他们对李渊产生心理上的平衡。
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后,第一时间便是保护父亲李渊,生怕他因国事而继续劳心劳力。如果李渊当时能够更加果断地支持一方,压制另一方,他完全可以通过权威压制掉所有反对声音。毕竟,在古代,舆论的力量与如今相比并无太大区别。四个字“师出有名”,意味着一场战争的合法性。否则,像明成祖朱棣反对朱允炆削藩时,也不会苦心孤诣地找出“清君侧,正视听”的理由。
转到玄武门事变本身,李世民能够胜利地发动这场政变,简直堪称险胜,且其过程的惊险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不是李世民“擒贼先擒王”,唐朝的历史可能完全不同。当时,李建成身边的护卫人数众多,若进行正面交锋,李世民根本无法取胜。那么问题来了,玄武门既然是皇宫的大门,李建成为何会带着如此多的护卫进去?这便与李渊的平衡术有关。随着李建成对李渊的权力平衡手段愈加不满,并且自己的势力不断壮大,李建成竟然买通了皇宫的守卫,得以自由进出皇宫。李渊对此无可奈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儿子自作主张。
然而,李建成并未料到自己所准备的众多护卫,最终未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李世民巧妙发动偷袭,成功将李建成斩杀。而李建成的这些护卫,显然并非忠诚的死士。毕竟,李家的江山最终是要归一个人,大家无非都是在为某一位继承人效力而已。李世民通过尉迟敬德的枪挑李建成头颅,震慑了李建成的旧部,令他们未能反抗。倘若李建成的护卫们反抗到底,李世民也未必能够顺利取胜。
最终,李世民成功掌控了局势,解决了李建成后,他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皇宫,和李渊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的戏码。两人眼含热泪,情深意重,令人动容。仅仅两个月后,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成功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至此,唐朝初期的皇位争夺战宣告结束,而李世民的最终成就,也逐渐让世人忽略了他在争斗中展现出的冷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