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面试官走进大众视野,企业招聘新宠,应聘者如何应对?

AI世纪 2025-06-16
大模型 2025-06-16

陆静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运营 / 夏嘉楠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AI面试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不少企业纷纷在招聘选拔中引入AI面试程序。如何与AI面试官打好交道成为应聘者面临的一道“关卡”。

用人单位开放拥抱AI面试官

诸多用人单位开放拥抱前沿科技,将部分招聘任务交由AI。而AI面试官也不辱使命,表现出色。研究发现,相比人类面试官,AI面试官优势明显。毋庸置疑,AI面试官能够将大量人力资源解放出来,显著提高招聘效率。更重要的是,AI面试官可以基于事先制定的标准化选拔流程“一视同仁”地评估每一位应聘者,确保选拔过程不偏不倚,有效规避因“偏袒之心”造成的选拔偏差。通过与AI面试官合作,用人单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更精准地评估候选人,作出合理的招聘决策。

AI面试官的发展势头迅猛,不仅体现了AI技术在招聘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反映了用人单位在提升招聘效率方面的积极探索。

应聘者难以爱上AI面试官

当AI面试官受到用人单位追捧时,应聘者是否喜欢这位面试官呢?招聘过程通常是人才与企业之间的首次“亲密”接触,这一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应聘者是否愿意前来为用人单位贡献力量,还可能对用人单位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应聘者在面试中体验不佳,其就职意意愿自然不高,还可能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对用人单位的负面评价,损害其声誉。因此,应聘者对AI面试官的态度不容忽视。

近年关于AI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事实并不乐观,很多应聘者反感甚至抵制AI面试官。那么,AI面试官究竟哪里“招惹”了应聘者?

首先,应聘者认为AI面试官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自身特点与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应聘者重视面试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体验,他们原本可以与真人面试官深入交流,详尽了解岗位信息,感受用人单位的工作氛围,为职业选择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然而,应聘者倾向于认为,AI面试官不过是一段事先设置好的代码,针对不同应聘者只能给出机械化的统一回复,难以灵活满足应聘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有效反馈。如此这般,应聘者非但感受不到尊重与欣赏,甚至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只是冷冰冰的“数据”,接受算法的审查与筛选。

其次,对不公平的感知成为阻碍应聘者爱上AI面试官的重要因素。应聘者对面试抱有深深的公平焦虑,生怕自己遭受不公平对待。在应聘者眼中,AI面试官可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AI面试官的工作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两步:根据大数据形成算法;依据算法评估应聘者。应聘者对这两步都有可能产生不公平知觉。针对第一步,研究者发现,算法本身可能“受污染”,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无意间“习得”人类决策中的偏见或歧视。例如,美国某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简历筛选算法就被发现存在性别偏见,由于科技行业男性占主导地位,这导致算法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候选人,甚至贬低那些包含“女性”一词的简历。就第二步而言,即便算法本身不存在偏见,而且AI面试官客观上可以严格遵照算法“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应聘者,但是算法决策过程对求职者而言好比“黑箱”,应聘者无法理解算法的评估逻辑,因而怀疑它不公平。例如性格、领导力、态度等指标往往难以量化,应聘者无法理解AI面试官如何评估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由此推测AI面试官会误解他们的表现,无法实事求是。

再次,应聘者喜欢有温度的面试官,没有情感的AI面试官自然不讨人喜欢。传统面试中,人类面试官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能传达出对应聘者的情感支持,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应聘者不知不觉中会建立起对面试官的信任感。而AI面试官则依赖预设的算法,无法实时回应求职者的情感变化。这种冷冰冰的交流模式造就了机械、缺乏温度的面试。此外,应聘者往往会觉得自己处于AI面试官的监控之下,一言一行甚至是语音语调、面部表情都被监视。“被审视”的应聘者自然难以放松,往往表现得十分紧张和焦虑。

如何让应聘者爱上AI面试官?

在AI面试官蔚然成风的浪潮下,如何减少应聘者对其的抵触情绪,已成为研究与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者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探讨何种信息传递媒介能够有效缓解应聘者面对AI面试时的负面反应。根据该理论,不同沟通媒介传递信息的效果大不一样。面对面沟通的效果最佳,其次分别为视频沟通、音频沟通、文字沟通。面对面沟通能够提供即时反馈,传递多重线索传递,诱发高度个性化的交流,因此能提供最丰富的信息,提升沟通效果;而文字沟通缺乏即时反馈,传递的线索比较单一,因此提供的信息较为贫瘠,导致沟通不畅。

以上几种沟通方式的效果是否也适用于AI面试官与应聘者的交流过程?为回答该问题,研究者招募参与者,将其随机分入四种不同的面试场景,探讨在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下,求职者对AI面试官的态度是否不一。第一种场景中,参与者参加由真人出任面试官的面试;第二种场景中,参与者参加由AI出任面试官的面试,且不会得到任何额外信息;第三种场景中,参与者参加由AI出任面试官的面试,并获得文字信息,得知AI面试官的优势,如根据更加客观的流程公平评估参与者,并提供更及时的反馈。第四种场景中,参与者参加由AI出任面试官的面试,同时获得视频信息,得知AI面试官的优势,具体优势与第三种场景中相同。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第一种和第四种场景中的体验最佳,且这两种场景带来的体验并无二致。这说明,虽然人们不喜欢AI面试官,但是给AI面试官配上视频说明,给人们提供丰富信息,就可以促使人们买AI面试官的帐,弥补AI面试官与真人面试官给应聘者带来的心理体验上的差距。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采用AI面试官的用人单位可谓是不可多得的锦囊妙计,它们不妨给AI面试官配上精心设计、富有“温度”的视频,让应聘者通过视觉与听觉等多感官通道更直观感性地了解AI面试官的优势,从而减轻他们的疑虑与抵触情绪,提升他们对AI面试官的接受程度。此外,用人单位还可借助视频这一媒介,充分彰显其价值观与工作氛围,展示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及品牌故事,从招聘初始阶段便树立起良好的雇主形象。

应聘者该如何正确地与AI面试官打交道?

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无论应聘者是否情愿,都必须勇敢面对并主动适应。想要在AI面试官面前脱颖而出,应聘者首先需要调整心态。或许当前的AI面试技术还不够完善,在识别精度、语言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应聘者应当把这些“瑕疵”当作适应新形势的机会。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应聘者从容地与AI面试官打交道,还有助于他们发挥自身水平。

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面部表情识别和语音识别等功能将愈发强大。未来,AI面试官有望通过分析应聘者的表情、语音、语调以及语言逻辑,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在这般面试环境中,应聘者需格外注重表情管理和整体形象。应聘者表现出的任何紧张、懈怠等消极情绪,都很有可能被AI面试官敏锐捕捉到。应聘者要学会巧妙运用微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更好地展现自己。换句话说,要把自己当作主播,培养镜头感,锻炼在镜头前自信展示自我的能力。

除了注重形象,应聘者还需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力求精准回答AI面试官的提问。AI面试官通常会对应聘者的回答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语义,为此,应聘者需要强化逻辑思维,提升语言表达的精确度,尽量简洁有力地展现自身核心竞争力。必要时,应聘者还可在与AI面试官“过招”前进行情景模拟演练,争取做到知己知彼,以在正式面试中能够迅速作答、自信表达。

尽管AI面试官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应聘者,想要接受这位“新人”面试官并享受与其的交流绝非易事。针对应聘者的种种顾虑,用人单位需与技术开发者携手,确保AI面试官提升招聘效率的同时,从客观事实与应聘者主观认识两方面,打造一位不偏不倚的公平面试官,并赋予AI面试官尊重、理解、欣赏每一位应聘者的能力。通过优化技术、增强人文关怀,用人单为有望帮助AI面试官扬长避短,推动招聘选拔过程向更加公平、公正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应聘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适应新技术。

AI面试官,想说爱你也非难事。

来源:《大众心理学》2025年第6期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