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北方少数民族乌桓:曹操北征背后的复杂历史及龟虽寿

AI世纪 2025-05-10
大模型 2025-05-10

说起汉晋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家一定首先想到匈奴,其实,还有一个“老二”,那就是乌桓。乌桓,也称“乌丸”,大家熟知乌桓是因为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汉末,乌桓与袁绍结盟,对曹操形成威胁。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出奇兵,于柳城临阵斩杀乌桓首领蹋顿,并“首虏二十余万人。北征三郡乌桓是曹操平定河北、统一北方的最后一战。曹操北征乌桓大捷,班师回朝途中,作赋《龟虽寿》。其实,乌桓一直都夹在匈奴和汉王朝之间,身份尴尬,一言不合就被攻打。乌桓早在西汉初年,就出现在历史之中。《后汉书》云:“乌桓者,本东胡也”。乌桓源于东胡。自商代到汉代,东胡存在约1300年,位于匈奴以东,活动地区在我国内蒙古东部至辽宁省部分地区。

乌桓的前身东胡曾经强盛一时,掌控草原空间的支配权力。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帝国后,东胡向其索要美女和宝马,得逞后,东胡得寸进尺,还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单于不再忍耐,出兵袭击东胡,东胡被灭。此后,“东胡”的名字就消失在历史之中,但其后裔却得以延续。东胡余部之一,逃散退居至乌桓山,“保乌桓山,因以为号”,该部分东胡后裔因山得名,称为乌桓。

乌桓主要在西辽河及其支流老哈河一带活动,南邻汉朝,西接匈奴。当时汉帝国与匈奴帝国几乎同时出现,形成了两强雄峙的局面。在此历史情境之下,乌桓实力薄弱,其发展必然也受到汉朝和匈奴的双重影响,所以乌桓时而归附汉朝,时而联合匈奴。汉初,在匈奴的强大压力下,乌桓役属于匈奴。乌桓臣服匈奴期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过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这期间,乌桓也不只是按时缴纳贡赋,还出兵协同作战。

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转变,西汉王朝对匈奴发起反攻。为了孤立匈奴,汉王朝把乌桓部众迁于汉朝东北边郡塞外,要求乌桓首领每年到长安朝觐;为了加强对乌桓的管理,汉武帝还设立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乌桓“不得与匈奴交通”。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打击削弱了匈奴的势力,随着匈奴的削弱,乌桓力量逐渐壮大。到汉昭帝时期,得益于汉帝国的庇护,乌桓逃离匈奴的控制实力发展壮大。

乌桓想起祖先被灭之耻,且长期被匈奴剥削,为了报仇,就出兵盗掘匈奴单于祖坟。匈奴当然不能忍,愤然派出两万精骑兵攻打乌桓。当时汉朝朝政都把持在大将军霍光手中,他从匈奴降者口中听闻此事,便询问护军都尉赵充国此时是否是出兵攻击匈奴的好时机。“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赵充国认为,乌桓近几年也不老实,数次犯境,现在被匈奴打,也是件好事。而且现在这两个部落互相攻打,汉军出兵有招惹是非之嫌,所以汉军不必出兵,先让他们鹬蚌相争。

赵充国长期在帝国防御前线驻守,熟知匈奴、乌桓与西羌事务。其上书奏折中曾提及“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在他眼中乌桓与匈奴都是汉帝国的边防之患。后西汉王朝派遣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二万骑征伐匈奴,大军赶到辽东时,匈奴已经撤兵。临行前,霍光曾嘱咐范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

遂汉军以“兵不空出”为由改为进攻乌桓,乌桓刚为匈奴所败,无力抵抗,“汉军斩首六千余级,获其三王首”。乌桓遭遇匈奴、汉军连续打击,发展势头暂时被压制了。霍光叮嘱范明友攻击乌桓的决策,不知道是否受到了赵充国谏言的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乌桓在汉武帝时期南迁五边郡塞外后,有着自己的战略意图,脱离匈奴的残酷掌控,在汉帝国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实力。乌桓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就会成为汉匈之间的独立存在的势力集团,但是无论匈奴还是汉帝国显然都不希望乌桓发展成为独立于双方权力边界之外的集团势力。所以当时的乌桓身份确实尴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