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后OpenAI两大新闻:放弃营利转型并拟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

AI世纪 2025-05-07
大模型 2025-05-07

五一假期刚结束, 又搞出了两个大新闻。

北京时间 5 月 6 日凌晨, 宣布放弃营利性转型,公司将继续作为一家监督和控制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组织,同时原本组织下的营利性有限责任公司将转型为具有相同使命的「公益公司」(简称 PBC,仍可以是营利性公司)。

与此同时,根据彭博社 5 月 6 日上午报道, 已同意以约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8 亿)收购 AI 编程助手开发商 。如果说「组织结构转型」的影响主要是中长期的,那这件事则不仅可能影响 的未来,还有现在。

鲸吞,意欲何为?

事实上,在生成式 AI 落地的众多方向上,AI 编程一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甚至被视为生成式 AI 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场景,这不仅在于 AI 编程的「源头造水」,也在于程序员群体对于新技术的敏感和拥抱。

按照微软今年公布的数据, 的用户已经超过了 1500 万,比去年增长了 4 倍。另外根据微软去年 7 月财报中披露, 的年化经常性收入(ARR)达到 3 亿美元,占 整体收入增长的 40%。

也没有理由错过,问题只是自己从头打造,还是收购已有产品。据外媒报道, 就曾考虑过直接收购 ,只是被拒,加之监管压力选择了放弃。

而作为 AI 编程助手, 并非无名之辈,去年年末发布后就立刻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可能也是 爆火之后的第一次。彼时,不少开发者在试用后也将其誉为「唯一能与 匹敌的 AI 工具」。

图/

事后来看, 更非昙花一现,在全球一众 AI 编程助手的大浪淘沙之下,直到今天, 依然被视为 、 最有力的挑战者,甚至在 AI 编程的表现上具备了超越 的实力。

就在收购消息传出的几个小时前, 公布了一份题为《 ’s 》的声明,宣布将保持原本非营利组织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将营利性实体转型为和 ( 开发商)一样的公益(营利)公司。

同样的, 员工、投资者以及非营利组织(作为大股东)也都拥有该公益(营利)公司的股权。

但在组织结构调整的当下, 可能比以往都更需要一个具象的产品锚点,来平衡使命驱动与商业现实,证明它依然由「非营利使命」主导,并且有能力通过产品而不只是模型,直接撬动最具变现潜力的应用场景。

AI 编程的尽头,是再造一个 AI 原生 IDE

在 已成行业霸主、 风头正盛的当下, 为什么偏偏选中了 ?如果说这笔收购值得花上 30 亿美元,那 到底「值」在哪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并非空降的新玩家,它的前身正是在开发者圈小有名气的 (做 GPU 虚拟化),并且在 2023 年以插件形式推出了 AI 编程助手 的第一个版本。

但去年底更名为 之后,这家公司开始脱离「智能补全工具」的传统印象,全力押注一个全新的概念:

AI 原生 IDE(综合开发环境)。

图/

现在来看, 的押注显然起效了,搭配深度集成的 AI Agent(智能体),最终实现的 AI 编程效果惊艳了一众已经被 冲击过的开发者。

这里需要一提,目前绝大部分的 AI 编程助手,包括(微软) 、(阿里)通义灵码、(百度)文心快码、(字节跳动)豆包 等等,都是以插件形式接入主流 IDE,如 VS Code、Xcode 以及 IDE 等,再利用 AI 能力帮助编程。

不过也有少数,如 、(字节跳动)Trae 则是重新开始打造 AI 原生 IDE。虽然放弃主流 IDE 意味着灵活性的降低以及开发习惯的迁移成本,但相应地,这种架构带来了更强的上下文感知、更深层的功能集成,以及对完整开发工作流的覆盖能力。

图/字节

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更不受限的原生 AI 编程能力。

而支撑 AI IDE 理念的一个核心,则是名为 的 AI 编程智能体系统。与 AI 插件不同, 被设计为主动理解开发者意图的系统:

它能感知项目结构和上下文,判断哪个文件可能出错,在你还没开始写函数的时候,就建议你是否要写这个函数;你只需要说一句「重构一下这个组件」,它就能自动在多个文件之间跳转、修改、测试并返回结果。

这不是另一个插件,而是一个在 IDE 中拥有操作权的 AI 合作者。

而除了智能体本身, 的交互设计也在开发者圈内赢得了很多好评。相比过去 IDE 偏工程化的界面, 的界面更轻量、更贴近新一代开发者对「自然语言即代码」的期待。无论是代码补全、注释生成、测试生成还是代码导航,其操作路径更短,用户几乎无需离开编辑区就能完成大部分动作。

图/

但毫无疑问,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产品形态上选择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定位:自研 AI 原生开发环境,而非作为插件附着于 VS Code、 等既有平台。

这也意味着它不仅掌控了编辑器的界面与底层逻辑,也有机会重构整个开发工作流,从而掌握更高的产品主动权。

相比之下, 依托微软生态,扩展性受限; 虽然功能强大,但基于 VS Code 改造,仍受限于原有 IDE 架构,且本身尚未开放给企业客户大规模使用。

从今天来看,也从 的视角来看, 或许还没有 出圈,但如果 AI 编程助手的最终形态是 AI 和人类在同一个 IDE 中并肩作战, 很可能才是那个更接近终点的。

收购案带给中国 AI 编程助手的启示

是 在 AI 编程上的关键支点。与此同时,对于阿里、字节、百度、腾讯等已经在 AI 编程助手领域有所布局的国内巨头而言, 对 的收购,无疑会带来一轮新的震荡。

目前,国内大部分 AI 编程助手——如通义灵码、文心快码、腾讯云代码助手、豆包 ,均是采用插件形态接入 VS Code 或 Xcode 等主流 IDE,功能上也大多集中在代码生成、注释补全、测试生成等场景。

图/百度、阿里

这类插件型助手虽易部署、上手快,但依赖 IDE,也意味着无法掌控底层逻辑与开发环境的主导权。

相较之下, 所代表的「AI 原生 IDE + 智能体」路线,直接将产品从工具组件变为主场景,在上下文感知、主动任务执行、开发流方面的体验都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今年 1 月,字节跳动就率先做出了反应,面向海外推出 AI 原生 IDE——Trae,随后又在 3 月推出了国内版本。毋庸置疑,对于中文语义的理解能力是 Trae 的一大优势,对中文开发者当然更加友好。

图/字节

更核心的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群体,以及持续增长的 AI 开发需求,一旦找到切入点,可以更快速地形成规模效应。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国内厂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I 工作流重构」——不仅做一个聪明的插件,而是做一个从开发到测试、从前端到后端都能深度协同的 AI 合作者,那今天 代表的未来,并不是中国厂商无法参与的命题。

写在最后

要收购 ,显然已经不是在做一个 替代品,而是在押注一个全新的 IDE 秩序。从插件进入平台时代,从静态调用变为主动协作,AI 编程助手的角色,正从「辅助」变为「共事」。

对国内 AI 厂商来说,这既是一场技术演进的加速赛,也是一场产品战略的思维突围。是继续在主流 IDE 上优化插件体验、卷功能细节,还是放手一搏,重构一个更适合自己的 AI 编程平台?

机会当然在,但窗口期可能不会太长。技术决定下限,产品定义上限,而决定是否抓住这次机会的,不只是技术实力,更在于选择的勇气。

###ai编程#字节跳动#

小雷建了几个粉丝群,欢迎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