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论文AI率:是螳臂当车还是与时俱进的必要举措?
高校新规频出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引起了多所高校的广泛担忧。2024年夏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学生创作的作品篇幅不应超过全文总长度的20%。2024年11月,复旦大学发布了“六个禁令”,该规定被誉为全球最严格的AI规范。尤其是其中一条,关于禁止利用AI工具进行文本编辑和翻译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检测可靠性存疑
中国高校对学术论文中的“AI率”执行严格的审查程序。这一过程主要依赖AI技术对AI技术本身进行检测,其效果需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当前,学生群体对生成式AI的依赖性明显上升,AI在学术生产的多个阶段均有应用。因此,教育管理者制定了论文“AI率”的预警指标,作为应对策略之一。然而,此做法的必要性仍存在争议。
落实学位法争议
观点认为,对论文“AI率”的审查严格程度体现了学位法规的实际执行情况。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问世前,“代写”、“剽窃”、“伪造”等行为有明确的界限。然而,当前情况已发生改变。以旧规应对新AI技术是否恰当,以及如何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公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讨论。
高校态度悖论
高校对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存在分歧。复旦大学等部分院校正积极推广AI基础课程,计划在2024至2025学年开设至少100门相关课程。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学生使用AI技术设置了限制。这种矛盾的做法使学生感到困惑,并可能对其学习AI技能产生负面影响。
重新审视AI本质
人工智能在生产与生活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对学生AI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估。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对此持保守态度,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AI的畏惧心理,甚至形成“使用AI不体面”的错误认知。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例,该校引导学生探讨AI的起源和运用方法,这种做法既温和又合理。
探索新考核办法
新考核方案旨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并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深入分析。冯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的一员,计划近期对学生提问技巧实施专门测试。该评估重点在于识别人类特有的创造力,而非单纯依赖AI论文中的“AI率”这一数值标准。这种评估方法本质上体现了管理上的便捷性。那些擅长利用AI的学生,更有可能借助它创造出卓越的成果。
在大学校园中,如何确保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学生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如何加强学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您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