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仲裁案僵局未破:张予彤或面临单独诉讼,Kimi如何应对市场变局?
仲裁程序启动
2月21日,Kimi的仲裁案件未实现和解,现已正式进入仲裁流程。案件涉及循环智能的前股东以及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等人。他们分别在1月底和2月下旬缴纳了仲裁费用。目前,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已组建仲裁庭,并即将对本案作出裁决。
股份补偿争议
杨植麟曾计划通过股权转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但该方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起初,老股东期望获得20%的股份,而杨植麟实际提供的补偿却只有10%。知情者透露,这一补偿大幅减少了股份的实际价值,并未达到老股东的预期。因此,老股东对这一补偿方案表达了坚决的反对态度。
切割条件分歧
朱啸虎,金沙江创投的核心成员,反复强调,若杨植麟与张予彤终止合作关系,他将不对月之暗面相关事务负责。然而,Kimi团队持续对这一提议持反对态度。张予彤因代持月之暗面股份等问题,成为老股东坚持诉讼的核心因素。
股权问题核心
张予彤曾是金沙江创投的管理合伙人,并且担任循环智能的天使投资人。在月之暗面公司成立初期,她通过其丈夫的BVI公司,间接获得了900万股无偿股份。此后,她继续增持股份,达到300万股。截至目前,她所持股份的总价值已超过1亿美元。朱啸虎指控她未公开利益冲突,指出其行为违反了受托人职责,涉嫌非法侵占有限合伙人的资产。
分拆合规争议
项目启动前,杨植麟与张宇韬因未获循环智能主要投资方豁免文件,擅自开展新公司融资活动,引发了质疑。杨植麟坚称所有程序已妥善完成,然而,老股东们提出,此举违反了相关规定,并涉及循环智能核心资产的转移。这一争议点成为双方争执的核心所在。
市场竞争压力
Kimi曾以其卓越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然而,另一家竞争对手采取了开源策略,迅速崭露头角。该公司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远超Kimi的1900万。一些投资者认为,这种开源模式对行业的高估值产生了影响。尽管Kimi推出了K1.5版本以增强其多模态处理能力,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仍持有疑虑。
目前,月之暗面仲裁案的最新进展尚不清晰。若张予彤遭遇独立诉讼,月之暗面将采取何种策略减轻不利影响?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参与,同时欢迎对本文进行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