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工艺详解:从外延定义到集成电路中的关键应用与超晶格技术
EPI的英文全称,也即许多相关领域的工程师们经常听到的“外延”一词。如果不只考虑集成电路系统,在许多领域的工艺制作中,都会使用外延工艺,如光电器件、MEMS等。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图,即是在已有衬底上,加上一层自己需要的薄膜,该薄膜可能是和本来的衬底同一种材料,也可能是不同种材料,可能是一层,也可能是反复的多层。ps:如果这样多层反复,每一层又都刚好形成一个量子阱的宽度,这就是超晶格。
而晶圆代工厂的集成电路系统中的EPI工艺,一般指衬底与栅氧化层之间,形成的一层外延工艺,如下面两张图。所以,我们在看到集成电路工艺库(pdk)中,有时候写着EPI或者Non-EPI时,专指的是这个位置的EPI。
那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做一层EPI呢?
这个得先从多晶硅的晶锭形成工艺说起。目前常用的多晶硅形成工艺,为切克劳斯基法(,也称直拉法、提拉法)和区熔法。区熔法是一种通过加热与冷却循环过程制备单晶硅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已有”高纯度多晶硅原料,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通过局部加热使硅原料熔化,然后通过冷却使熔化部分再结晶形成单晶。而切克劳斯基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生产。我个人理解,区熔法基本上是切克劳斯基法形成的单晶硅的再加工。因此,区熔法的成本很难降下来。
可是切克劳斯基法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晶格缺陷,导致晶圆片作为衬底应用时,影响电路性能。小编记得十年前在某些厂家做代工时,他们的工艺文档后面会特别批注(CZ6)的字眼,意思就是咱家的工艺就是标准的切克劳斯基法()形成的6吋晶圆,如果有些高性能电路需求,请慎选的意思了。
区熔法的晶圆又用不起,那么高性能电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工程师们想到,在衬底之上,专门制作一层EPI层,以EPI层充当载流子工作的衬底。该EPI层就可以给予电路更好的性能。
具体什么更好的性能呢?小编统计了一下某工艺库中的带有EPI工艺的器件类型,基本是LDMOS类,且作为开关使用。也即,需求高耐压,大驱动电流且兼顾频率属性的场景。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了,有新的信息我再改,欢迎朋友们讨论指正~